#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制造只是起點,真正的較量已經轉移到專利與規則的賽道。”
來源: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
作者:澤識
近年來,受益于輕量化設計和共享出行模式的普及,全球電動滑板車市場迅速膨脹。尤其在歐洲,政策扶持與基礎設施完善,使其成為未來市場份額增速最快的地區。然而,市場擴張的同時,中國企業卻不斷遭遇專利壁壘。
根據中國貿促會2025年《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白皮書》,今年1至8月,全球電動滑板車相關專利訴訟同比增長超過40%;其中涉及美國337調查等知識產權爭端,已使中國企業的平均出口成本上升約18%。換言之,在加速出海的賽道上,企業同時駛入了專利設置的“減速帶”。
出口曲線與風險曲線
過去幾年,中國電動滑板車出口額持續攀升,歐洲和美國已成為最重要的目的地。跨境電商和海外零售渠道上,“中國制造”的身影比比皆是。表面看來,這是供應鏈與成本優勢帶來的市場回報。
但隨著規模擴張,海外市場的門檻正在快速抬高。歐盟要求產品符合EN 17128:2020 安全標準,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則強制執行 UL 2272 等電氣安全認證。與此同時,折疊機構、把立鎖止、電子控制等關鍵部件,逐漸成為專利布局的核心目標。在歐美市場,跨國競爭者長期占據發明專利的優勢地位。
出口曲線一路上揚,但另一條隱形曲線——專利糾紛,卻在幾乎同速攀升。
訴訟暗礁:337與UPC的雙重考驗
近兩年,微出行領域的專利維權仍然集中在美國ITC的337途徑。2025年,美國騎乘玩具公司 Razor 與被譽為“獨輪車之父”的 Shane Chen 發起了針對自平衡設備的新一輪調查(案件號337-TA-1440)。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隨即立案,并將包括東莞賽博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陀螺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列入調查。盡管案件在8月通過和解終止,但這足以說明:這一賽道的專利爭奪并未降溫,反而愈發激烈。
一旦糾紛進入法庭,風險被無限放大。美國ITC與歐洲法院對專利侵權一貫持“零容忍”態度:訴訟常常伴隨高額賠償與禁令,足以讓企業失去整個市場。平衡車行業的前車之鑒已經驗證了這一點,而電動滑板車正走上同樣的軌跡。
在歐洲,2025年電動滑板車相關的外觀設計侵權案件顯著增加,其中超過一半的案件被告是中國企業,平均每案賠償金額達140萬歐元,較2024年增長15%。然而,真正能在爭議中提供堅固防線的核心發明專利依然稀缺。相較之下,許多中國廠商的海外布局仍集中在外觀設計層面,例如 OKAI、雅迪、小牛(NIU)等近年在美國和歐洲的申請多為外觀設計。這類權利的確具備注冊門檻低、獲取速度快的優勢,但這種“形式上的便利”在維權或應訴時難以轉化為真正的防御力,在訴訟中往往因缺乏實質審查而更易被質疑穩定性。
展會現場的風險同樣不容低估。近年來,歐洲各大展會的執法力度明顯升級,尤其在德國,執法人員在權利人申請下可以當場清理涉嫌侵權的展品。對于企業而言,為籌備國際首秀所做的長期努力,可能在幾分鐘之內付諸東流。對中國制造商來說,這類“展會突襲”往往比訴訟更具即時殺傷力,也成為繼337調查與UPC訴訟之后的另一道隱形關口——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進一步展開。
從意識缺口到技術壁壘
在不少企業的思維里,”先把車造出來,再談專利“ 似乎更實際,甚至有人覺得不申請專利反而更安全,至少不會被同行“抄思路”。但在海外市場,這種做法無異于主動放棄最基本的防護。一旦競爭對手先行注冊,企業就可能立刻轉入被動,面對侵權指控而毫無還手之力。
更復雜的是,即便企業意識到補課的必要性,真正要繞開核心專利,往往也意味著漫長的研發周期與高昂的成本。結果,許多廠商只能在外觀設計或局部改良上反復嘗試,卻始終無法在關鍵發明專利層面建立起牢固的防線。
癥結并不在于制造能力的不足,而在于缺少把專利當作“先手棋”的戰略眼光。在國內,依靠成本與產量還能贏得市場;但一旦跨出國門,競爭舞臺早已轉移至專利棋盤。而如果在研發前端沒有準備,不僅可能在訴訟中遭遇致命打擊,還會在展會現場這種最直觀的場合中被立刻阻擊。
九號機器人:后發優勢的專利防線
并非所有中國企業都處于劣勢。九號機器人有限公司(NineRobot Limited)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突圍案例。通過自研與收購相結合,九號公司在歐美市場陸續拿下折疊機構、把立鎖止等關鍵部件的發明專利,逐步織就了相對完整的防御網絡。
根據捷孚凱市場研究集團2025年報告,九號公司在德國的市場份額從12%躍升至28%。這一增長背后,正是專利布局帶來的護城河。對九號而言,專利不僅是一種防御,更是一種進攻的資本——讓它能夠在歐洲市場穩步擴張,并逐漸具備影響行業規則的潛力。
九號的經驗提示我們:合理的專利戰略既能成為護盾,也能轉化為利器。但需要強調的是,這條路徑未必能被所有廠商直接復制,其真正的價值在于為后來者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思路。
突圍的路徑與抉擇
對大多數仍在尋找立足點的中國廠商而言,九號的路徑提供了一個參照。但真正要在海外市場形成防御能力,僅僅模仿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研發、投入和戰略三個層面同時發力。
研發環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卻往往決定著風險能否提前化解。若能在設計階段就完成專利檢索與規避設計,許多潛在問題便能在圖紙上被消除,而不是等到產品投放市場后才發現踩中禁區。折疊機構等高風險部件,就是最典型的“前端篩查”缺一不可的領域。
投入的方向同樣考驗企業的判斷。并不是所有部件都值得高成本去申請發明專利。真正影響生死的,是控制系統、電池管理、電子鎖等“命門”部位,而其他環節則可以通過外觀設計或實用新型來補充防護。分層次的專利布局,才能在成本與防御之間找到平衡。
與此同時,知識產權必須被提升到戰略高度。如果專利事務僅僅停留在研發或法務的附屬地位,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就難以穩固。那些能夠在市場中立得更久的企業,往往是把專利當作生存根基,而不是合規附屬的公司。
在某些情況下,合作甚至可能成為意想不到的突破口。通過與掌握關鍵專利的上游建立合作關系,甚至在股權層面形成綁定,中國企業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構建起一個“專利共同體”。這并不能替代長期研發,但足以在關鍵階段爭取喘息的窗口期。
這些路徑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但它們共同提示了一個方向:在海外市場生存,企業需要把專利視作前置的戰略籌碼,而不是事后的被動應對。
制造之外的較量
電動滑板車行業的競爭,表面上比拼的是產能、成本和渠道,但真正決定勝負的,往往是專利能否在關鍵時刻撐起防線。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出海不僅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機遇,也伴隨著更復雜的知識產權風險。337調查、UPC訴訟,乃至展會執法,都在不斷提醒:成本優勢可以讓企業走出去,卻不足以保證走得穩。
九號機器人的經驗表明,專利布局可以從被動防御轉化為主動籌碼;而大量仍在觀望的廠商,則需要盡快補上這道“必修課”。如果缺乏前端檢索與合規規劃,市場擴張和知識產權沖突就會像兩條曲線一樣同時上升,最終讓辛苦積累的成果在一紙禁令或一次展會執法中化為烏有。
制造只是起點,真正的較量已經轉移到專利與規則的賽道。如何在訴訟與展會雙重風險中守住陣地,將成為中國出海企業必須直面的下一道考題。這一考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每一家企業都需要盡早作答。
參考:
1. 中國貿促會2025年《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白皮書》
2.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337調查年度報告
3. 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2025年工業設計侵權報告》
4. Lucintel 《Electric Scooter Market Trends: Trends, Opportunities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2023-2028)》
關于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
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是一家經北京市知識產權局批準設立并主管的國際知識產權研究機構,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記注冊,主要致力于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與咨詢、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和糾紛應對研究、案件分析與論證、國際學術會議、組織培訓與國際交流,尤其是中國企業“出海”和“一帶一路”中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研究院由一批中國知識產權、法律和司法界知名專家和有志之士共同發起和籌建。
往/期/回/顧
錨定需求,精研實務——涉外知識產權律師高級研修班【深圳站】成功舉辦!
光伏出海的“硬通貨”:EPO報告里的材料專利密碼
UPC裁判邏輯|勝訴后的失手:費用追償遲延與11萬歐元的消失
(原標題:電動滑板車出海|專利棋局里的暗礁與突圍)
欄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續招募
來源: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
作者:澤識
編輯:IPRdaily辛夷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注:原文鏈接:電動滑板車出海|專利棋局里的暗礁與突圍(點擊標題查看原文)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北京海通國際知識產權研究院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517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