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
“60家億級跨境電商背后的專利全案軍師。”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她出身被業界號稱為"專利界黃埔軍校"的富士康智權部門,深耕小眾卻火熱的跨境電商領域,用專利為亞馬遜賣家持續盈利、規避風險。這個總帶著爽朗笑聲、人稱“專利姐”的姑娘,沒有專利代理師常見的職業疏離感,卻憑著過硬的專業能力,操盤超40宗美國訴訟案、保持95%亞馬遜申訴成功率,服務60個億級賣家,其中20家深度合作,從產品立項到產品上架熱賣,一直陪伴賣家提供專利策略咨詢,更把個人IP“專利姐闖電商”做成了跨境賣家心中的金字招牌——甚至有賣家專程從浙江飛深圳,只因為看她的視頻就覺得靠譜。
從一件外觀專利讓上千條侵權鏈接下架,到幫客戶用專利清理市場競品,實現壟斷銷售,她如何在這個特殊賽道闖出一片天?
讓我們對話"專利姐",馮曉平。
問
很多人知道您叫專利姐,但很少有人知道您的職業生涯是從富士康起步的。
現在想起來,在富士康的10年真是我職業生涯的打底期。2007年我碩士畢業,進入富士康兩年后調到智權(知識產權)部門,那會兒我還不知道,這地方居然是行業里的黃埔軍校。
每天要跟成百上千件專利案子打交道,最核心的收獲不是背了多少法條,而是學會了流程+表單的標準化思維。富士康有句話叫“系統就是流程加表單”,隨便放個人在崗位上都很難出錯,因為每一步都有規范。比如處理專利申請,從材料收集到提交,該填什么表、找誰簽字、多久內要完成,全是定好的,這種標準化思維我現在管公司還在用,能保證案子質量不打折。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目標感和執行力。當時我們新干班培訓,發了本《把信送給加西亞》,核心就一個:老板交代的事,別找借口,想方設法達成。后來我在大所帶團隊、自己創業,都帶著這個勁兒——客戶說要讓友商不要再賣仿他們的產品,實現壟斷銷售,我先想的一定是如何才能做到,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做到,沒有條件,那就創造條件。這種扎實的專業習慣和目標感,都是富士康給的。
問
您后來去了北京某事務所的深圳分公司當負責人,已經算職場高管了,跟專利妹一起創業做跨境電商專利服務的契機是什么?
我畢業當年一門心思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就是專利是科技與法律的結合。專利妹她當時在做的事情讓我特別震撼:哪怕是一個美國外觀專利,就能讓亞馬遜上千條侵權鏈接下架——這上千條鏈接背后,是上千個賣家的生意啊!
我以前在大所服務過那種超大型企業,一年申請上千件專利,但很可能從來都不會拿一件出來去打。但是這個小姑娘居然申請一件專利就去搞這事,就是每一次申請專利的目的是為了在商業這個層面能夠用得起來。
我當時就想:這才是專利該有的樣子!能直接幫客戶解決問題,能看到自己的專業真正產生價值。所以2021年初,我果斷辭職,和專利妹一起創立了三用知識產權,就盯著跨境電商這個賽道。我們倆當時說:不求大,先做自己喜歡的事,能賺點養家的錢就行,沒想到一做就快五年了。
問
為什么選擇專注跨境電商這個賽道?
傳統代理公司服務綜合性大企業時,專利僅為次要因素,且專利機構難見其價值、難參與后端;即便對傳統科技或貿易公司,專利作用體現也慢且不直接。
而跨境電商對專利需求更迫切,尤其在美國亞馬遜平臺。美國以專利為最高商業準則,亞馬遜規則明顯偏向專利權人,如中國賣家未經授權賣類似戴森吹風機的產品,權利人一鍵投訴就能讓鏈接下架,使賣家錯失銷售風口,專利對亞馬遜賣家可“一招斃命”。
作為專利從業者,在這個賽道能快速實現專利商業目標,帶來更強烈的成就感;從客戶角度,跨境電商賣家面臨的專利問題更急迫和嚴峻,更需專業的專利服務,這便是我選擇該賽道的核心原因。
問
分享幾個數據說明這些年來的創業成果?
TRO訴訟
TRO(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臨時禁令)是美國法律中的一種緊急禁令,主要用于在正式訴訟前快速制止侵權行為并凍結被告資產。我們目前大概做了40宗美國訴訟,其中20宗已經結案,目標達成率100%。涉案金額大的有五六個億,小的也是超過千萬的。
亞馬遜申訴
做了上百件發明專利申訴,成功率95%。基本上每一條鏈接都是BEST SELLER的鏈接,恢復周期兩周以內。
進攻方維權
做了10個品類的全面維權,維權成本50萬人民幣左右,但每一年收回來的許可金是1,500萬。
客戶覆蓋
現在大概服務了60家億級賣家,其中20家是我們的年度顧問客戶。深圳跨境電商出口幾百個億的數據里面,感覺能占四分之一了。
問
有沒有印象深刻的失敗案例?
印象最深的是兩個賣家的對比。有個浙江賣家,他的鏈接被投訴下架,找我們分析后發現不侵權,一周就恢復上架了,現在他還常跟其他賣家朋友推薦說專利姐太牛了。
后來廈門有個賣家,跟他用同一個工廠,工廠推薦他找我,但他覺得我們收費貴,自己找了個低價服務商。結果那個服務商用假冒專利權人郵箱的方式申訴,被亞馬遜發現了,整個賬號都凍結了。再來找我們也無能為力了。
所以專業和不專業的區別,就是救鏈接和毀賬號的區別。
問
全網10萬+粉絲新媒體的運營經驗與思考?很多專利從業者想做自媒體,但怕被同行笑話不專業,您怎么看?
剛開始創業,發現很多跨境賣家連專利和商標都分不清,天天有人問鏈接被下架了怎么辦、美國訴訟要花多少錢,我就想:不如拍點視頻分享點干貨,省得重復解釋。2021年開了賬號,沒想到慢慢就有賣家關注了。
我每次拍完視頻先給上小學的孩子看,如果他看不懂就重拍。專業人士做自媒體要能讓普通人看懂,這才是關鍵。分享以下幾點心得:
1. 學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
我的賬號定位是跨境電商從業者,內容用大白話講他們關心的問題,比如直言“PCT專利對跨境電商沒用”,其實有特殊情況,但短視頻不能把所有前提都講完,不然就沒人看了。能讓用戶快速get到關鍵信息就是專業。
2. 短視頻一定要講一個點,不可能面面俱到
短視頻需觀點鮮明,聚焦單一話題,無法像公眾號長文那樣周全。我不在短視頻中過多交代背景,避免內容冗長,符合傳播邏輯,非專業用戶也能清晰理解。
3. 要允許自己犯錯,專業人士也可以說錯話
我剛開始拍視頻時,富士康的老同事都覺得我腦子出問題了,不務正業。我當時的辦法是:屏蔽通訊錄,眼不見心不煩。而且你要想明白,短視頻不是給同行看的,是給客戶看的——賣家能聽懂、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就是專業。我現在不怕觀點不周全,允許有不同意見,還通過寫專業公眾號文章平衡短視頻可能帶來的“不專業”感,如今也不再擔心因短視頻觀點引發誤解。后來我發現,敢說不、敢有明確觀點,反而能吸引精準客戶。如果怕這怕那,永遠做不出有溫度的IP。
4. 自媒體更像是電子名片,不是純商業行為
我的自媒體起初是個人樂趣、記錄自我,商業目標模糊,卻能沉淀精準粉絲,部分轉化為客戶。我認為自媒體是展示工具,如同電子名片,現代人都應擁有,用它來在目標客戶群體中潛移默化地建立信任,更有效地達成價值交換。
問
判斷一個業務機會是不是真機會,您有什么標準?
看這個所謂的“機會”是不是你五年、十年規劃路上的一站。
比如有人找我們做TRO和解,就是幫賣家求饒,雖然當時很火也很賺錢,但這不符合我們的主線任務。現在那些服務商業務量斷崖式下滑,而我們卻逆勢穩步增長。
如果是主線業務,投10萬回20萬也值得;如果偏離主線,就算投10萬回100萬,我都覺得沒必要,因為它會分散你做專業的精力。
采訪尾聲,“專利姐”為我們系統梳理了從眾多成功賣家實踐中提煉出的8個核心關鍵詞,分別是:有勇氣、有運氣、心態好、情緒穩、復盤思維、主動擁抱變化、會用人、有格局。
當被問及若從中選出三個最重要的特質時,她坦誠分享了自己的核心感悟:“對我而言,我會優先選擇勇氣、情緒穩,以及主動擁抱變化”。
9月27日,由專利姐組織的
【大灣區跨境電商專利峰會】將在深圳召開!
參加這次峰會
你可以重塑對跨境電商專利的認知
可以聽到關于專利姐的10個真實案例
可以獲取應對專利糾紛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讓我們在大灣區相聚
共同筑牢專利防護墻,讓跨境業務行穩致遠
席位有限,點擊鏈接報名,鎖定學習機會!
(原標題:IP人物 | 馮曉平:專利不是成本,而是經營杠桿)
欄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續招募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編輯:IPRdaily辛夷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注:原文鏈接:IP人物 | 馮曉平:專利不是成本,而是經營杠桿(點擊標題查看原文)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517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