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
“IPRdaily專訪2024年中國30位高校專利轉化運用杰出人才上榜人物,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工業實訓中心副主任鄭振興。”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鄭振興,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工業實訓中心副主任,2024年中國30位高校專利轉化運用杰出人才上榜人物。
在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有位教授的身影格外活躍。他既能精準調試企業車間的齒輪傳動,又能嫻熟駕馭高校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既是攻克技術難題的科研帶頭人,又是培育未來科教型工程師的辛勤園丁。從電子機械研發到技術推廣,從學術探索到產業實踐,鄭振興教授作為2024年中國高校專利轉化運用30位杰出人物之一,以其深厚的實踐經驗和獨特的融合視角,構建了貫通技術研發、市場應用與人才培養的高效通道。
Part 01
扎實成長:源于實踐,深耕融合
起點,扎根產業一線
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后,他直接投身電子機械研發車間最前沿。在彼時知識產權意識相對薄弱的年代,親身經歷了產品從圖紙到樣機的全過程,也深刻體會到優秀技術走出實驗室、服務市場的艱難。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對產業需求的敏銳洞察力,也讓他早早意識到優秀技術經理人所需的核心土壤在于深刻理解一線需求。
深化,擁抱技術前沿
國企改革浪潮中,他選擇重返校園深造。研究生畢業加入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正值多項新興技術興起。他積極投身技術推廣,帶領團隊深入珠三角企業,運用多種手段幫助企業將創新構想快速轉化為實物樣機,搶占市場先機。這段經歷不僅讓他深刻理解了技術落地的關鍵價值,更錘煉了他作為技術經理人的關鍵能力。他持續學習以緊跟技術迭代,密切跟蹤初興技術領域動態;他通過長期駐點服務與企業建立互信,成為可靠顧問;他擅長精準溝通,將復雜技術語言轉化為企業可理解的成本效益模型。
融合,反哺教育科研
在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選擇扎根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他將豐富的產業實踐經驗與師范教育特色深度結合。課堂教學中,他引入真實企業案例;科研攻關時,他始終追問技術如何精準解決市場痛點。這成為了他團隊的核心驅動力。
Part 02
十年共生:產學研深度協同的典范
鄭振興與廣東匯博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長達十余年的合作,是其產學研深度融合理念的最佳注腳,也展示了技術經理人角色在實踐中如何深化。
初創,從構想到實踐
在匯博初創階段,懷揣技術構想卻缺乏落地路徑。擁有豐富產業經驗和高校資源的鄭振興主動介入,精準指出其瓶頸在于將構想轉化為專利、再將專利轉化為產品的方法缺失。他深入車間、打磨方案、協助梳理專利布局,從零件優化到項目申報,提供全方位支持。這正是建立信任基礎和運用溝通技巧的體現。
成長,專利驅動價值創造
在鄭振興團隊的持續推動下,匯博不僅斬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更重要的是,成功將專利技術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銷售業績。鄭振興堅信技術的價值不在于高精尖的標簽,而在于其解決實際市場問題的能力。這也體現了技術經理人持續學習以預判趨勢、憑借專業能力推動價值實現的作用。如今,匯博已成長為行業領軍者,而鄭振興團隊也從最初的技術顧問,升級為其不可或缺的深度創新伙伴,這種角色的躍遷正是長期信任積累的結果。
Part 03
校園創新引擎:破除轉化壁壘
在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鄭振興致力于破除障礙,推動實驗室成果走向市場應用。
助力教師,從論文到產品
他深諳高校教師痛點,實驗室成果常被束之高閣。為此,在科研處任職期間他牽頭搭建產學研平臺,推行需求倒逼研發模式,將企業的實際需求清單轉化為科研團隊的攻關任務。目標清晰,轉化效率顯著提升。
培養學生,課堂對接產業
他的教學充滿實戰性。講解技術原理時,引入合作企業的鮮活案例;指導學生進行項目設計時,要求其方案面向真實市場需求。他所推動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強調“技術”+“師范”雙修能力,學生掌握技術研發能力的同時,深刻理解職業教育邏輯。參與其項目的學生,因兼具扎實技術能力和市場理解力,畢業前即被合作企業爭相預定。企業爭搶的正是這種懂技術、善教學的復合人才。
Part 04
面向未來:擁抱變革,務實創新
面對快速發展的科技浪潮,例如人工智能,鄭振興的見解務實而深刻,并有著清晰的價值觀。
駕馭工具,聚焦創造
他堅持認為再強大的工具,例如AI,也需要善用之人。關鍵在于如何定位其作用,他強調人工智能的核心價值是賦能和解放生產力,而非加劇無謂的內卷競爭。他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新方法,允許學生利用AI工具輔助方案設計和推演,但必須親手驗證可行性,防止對工具產生依賴,確保技術服務于人而非替代人的創造力。他帶領團隊開發融合前沿技術的教育課程,致力于培養未來教師駕馭智能設備優化教學的能力。他認為未來人才既要掌握技術內核,更要善于利用新技術作為效率倍增器,將人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聚焦于更高價值的創新和創造。
并行迭代,技術落地的法則
他對產業界和科研界的忠告直指核心,技術研發與市場應用應并行推進,相互迭代。不必等待技術完美才推向市場,也不應讓市場需求空等研發滯后。如同當年推廣探索期的新技術,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優化方案,讓市場反饋驅動技術進化,雙軌并行才是最高效的路徑。
Part 05
結語:融合之力的生動印證
從工程師到教授,鄭振興的歷程深刻揭示創新的生命力源于融合。當深厚的產業經驗、前沿的科研探索與人才培養的責任在他身上交匯碰撞,技術、市場與教育得以高效協同運轉。他的實踐清晰地印證,成功的技術轉化與產教融合,離不開技術經理人專業素養的持續錘煉,包括學習能力、信任構建和高效溝通;離不開對技術本質的清醒認知和駕馭,將AI定位為賦能工具而非內卷之源;也離不開技術加師范雙修復合人才培養的前瞻布局。這三者的深度協同,共同構建了一個更具生命力的技術價值生態,鄭振興的故事,正是這種融合力量的生動體現。
(原標題:IP人物 | 鄭振興:專利轉化的深度實踐者)
欄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續招募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編輯:IPRdaily辛夷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注:原文鏈接:IP人物 | 鄭振興:專利轉化的深度實踐者(點擊標題查看原文)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551763.com”